培育慈善文化,讲好慈善故事,凝聚慈善共识
培育慈善文化,讲好慈善故事,凝聚慈善共识——写在慈善文艺专辑《善韵海安》发表之际海安市慈善总会编辑的《善韵海安》于近日出版,她用舞台的形象宣传慈善,用艺术的力量传递大爱,培育慈善文化,讲好慈善故事,凝聚慈善共识。《善韵海安》艺术地展示了海安人民美好的精神世界,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海安人民日常生活的慈善亮点。
《善韵海安》是一本由慈善文艺工作者着意编写的慈善文艺节目的集合,是海安人用自己的语言精心打造的慈善宣传专辑。全书共收集了49篇精品力作,有说唱、快板、相声、戏剧小品、诗歌朗诵等,富有时代气息,接地气,有温度,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刘万春创作的诗朗诵《大爱无疆》,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聚焦阳光背后的弱势群体,呼唤爱的奉献,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该节目曾在海安第一届“5.12慈善日”文艺晚会上激情上演,获得很好的慈善宣传效果。《卖蛋记》《慈善花开》等节目参加过省市组织的慈善文艺调演。总的说来,《善韵海安》有以下四个重要特色:一是凸显本土文化特色。渔鼓说唱《学张謇,做慈善》,打鼓说唱《善龙是个大好人》,方言快板《四个老汉话慈善》,小品《轮椅上的爱心》等都融入海安本土艺术的表演元素,传统的民间说唱和地方小戏的表现手法,雅俗共赏,感染力强,很受基层老百姓的欢迎。二是弘扬慈善主旋律。情景剧《慈善花开》,选取了“情系外来工”“孕妇的爱”“社会的责任”“学子的感恩”“老人的心愿”五个场景花絮,体现海安“5.12慈善日”活动开展10年来,慈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捐赠如潮涌动,好人善举有口皆碑。舞台形象都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概括。《四对老伴话慈善》则以乘凉晚会的形式,闲话家常,如数家珍,宣传慈善理念,宣传海安慈善事业的发展。小品《卖蛋记》则以卖菜大嫂与卖蛋小女孩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大爱之美,歌颂了“家门口的慈善”给困难群众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三是表演形式新颖感人。一台好戏必须要有好的表演形式,要有好的载体。比如说苏州评弹《海安慈善好人多》,将身边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六位美女身着旗袍,手捧琵琶,登台一开腔,吴声侬语,清丽委婉,亦说亦唱,优美动听,立即给人清新亮丽的的感觉,精神为之一振。表演唱《王二妈上海安》则借鉴了西藏歌舞《逛新城》的表演形式,反映海安慈善事业的日新月异,说白亲切自然,动作活泼欢快,很合老百姓欣赏的口味。小品《手术室前》则融入话剧的许多表演元素,将矛盾冲突集中表现在手术室前,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纯美善良的心灵世界。四是历经砥砺淬炼。大多数节目都是在反复排练的基础上组织观摩验收,提出修改意见,从脚本文字到舞台上的表演,都严格要求,千锤百炼。有的节目历经10年磨炼之久,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演出效果。
慈善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2013年以来,市慈善总会组建了慈善文工团,创作演出慈善文艺节目,每年深入区镇、街道演出60多场,每个区镇、街道不少于2-3场;每年“5.12海安慈善日”、“9.5中华慈善日”期间,市“慈善日活动组委会”还牵头举办2-3场大型慈善文艺晚会。
海安选拔了一批退休干部、教师、文化站长为主体的文艺爱好者,组建了一支10多人的创作队伍,要求每人每年创作2-3篇文艺节目。每年聘请市专业艺术辅导老师,开展一次创作培训,提升政治艺术素养;每年举行一次慈善宣传工作会议,对优秀创作人员、优秀作品进行表彰;每两年出版一期《慈善之光》,其中“文艺篇”刊出10多篇优秀文艺作品。市慈善总会鼓励引导创编人员迈开双脚,睁大锐眼,把更多的镜头和笔触对准基层群众,努力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放大慈善故事的磁场效应,汇集精气神、凝聚正能量。
目前,海安市慈善善款存量已达2.2亿元,善款支出超过1.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5万多人次;全市233个村(居)慈善工作站善款平均超过40万元,位列省、市前列。海安市慈善总会(慈善基金会)先后受到中华慈善总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南通市人民政府的表彰,被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江苏慈善奖”、“南通慈善奖”。
我们相信,海安慈善精神有效传播,海安慈善文化愈加丰富,海安慈善事业蓄积力量,必将推动海安的慈善事业再上新台阶,为“汇聚爱心力量,建设慈善之城”作出新的贡献。(华国 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