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典型 > 慈善故事 >

民国时期一个小村镇的慈善故事

民国时期一个小村镇的慈善故事

海安市角斜镇有个叫范堑村(过去实行小乡制时,称“范家浅乡”)的老村镇历史悠久。相传明朝初年,从外地迁来一名范仲淹的后裔叫范进才,住在串场河(今称“栟茶运河”)北岸。范氏从外地迁入,没有土地,靠一只小船摆渡同时兼做小本生意为生。范氏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生意日趋兴旺。又因栟茶河北岸还建有祖师庙、岱岳寺等庙宇,前来敬香的人络绎不绝,运河两岸逐渐成为一个小村镇,两岸店铺最多时达上百家,渡船口也有一家发展到两家。范家浅小村镇以范姓、金姓、缪姓、李姓等姓氏为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范家浅属东台县第四区(栟茶区)管辖,解放后,栟茶划归如东县,范家浅河南属如东县沿南公社,河北属海安县沿口公社。据《民国栟茶史料》记载,清末民初,范家浅乡慈善事业兴旺。范家浅虽然是一个农村小村镇,但市场繁荣,街面整洁,村民敦厚实在,为人善良。小村镇还设有慈善机构存仁堂。存仁堂在野场头、赵夹港、胡家窑、缪家尖、濮家庄、梅家庄、吕家窑、居家湾、家秀庄、陈腰庄、东金家庄、西金家庄、三里桥、周家庄等地拥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多为大家小户所捐赠。存仁堂将这些土地租给佃农耕种,还出租水车等大型农具,每年获得地租收入。地租收入主要用于施棺(贫苦百姓死后,没钱买棺材,存仁堂赠送棺材,或低价出售棺材)、施药、接受弃婴转送育婴堂等,灾荒年景还设立“粥厂”施粥。民国20年(1931年),存仁堂的土地转归栟茶区公所管理,区公所将土地移交范家浅名士金寅生、金钧、李承谷、季钧等人经管。其田租收入45%归范家浅初等小学堂,15%归范家浅民众阅书报社。其余的用于公益慈善事业。

今范家浅(范堑村)的慈善事业又得到很好的传承,范堑在外人士在家乡设立了100万元的慈善冠名基金,用于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程太和)

扫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扫二维码捐赠爱心款 扫二维码关注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