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风吹江海 德泽溢城乡
慈风吹江海 德泽溢城乡
海安市社区慈善基金存量超1.6亿元
慈善事业是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通过社会自愿捐赠和救助,帮助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通过第三次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海安市高度重视发展慈善事业,实实在在抓好这一国计民生工程,慈善事业,特别是村居(社区)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村居(社区)慈善实现全覆盖
社区慈善是以特定社区为基础,通过村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自愿、互助的形式解决本地社会问题、改善民生福祉的公益行为,其核心在于“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强调资源本地化和参与广泛性。
2014年,海安市慈善总会决定以李堡镇李灶村为试点,组建村居(社区)慈善工作站。当年6月,慈善会负责人多次到李灶村召开座谈会,与当地党员、村民代表、驻村企业负责人和低收入户座谈。同时,海安慈善会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帮助起草了《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以李灶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名义发给每户村民,以书面形式告知村慈善工作站的性质、作用和任务,并利用广播反复动员。经过几轮动员、座谈,村民对建立村慈善工作站的热情高涨,建站工作深入人心。在全面动员后,李灶村党员干部带头、企业带头、村民代表带头,形成人人向善、户户捐款的热潮,短短十天时间,共收到各方捐款41万元,村民参与率100%。2014年10月,李灶村慈善工作站正式成立。
2015年,为打造“全民慈善、大美海安”的慈善品牌,海安县(海安于2018年5月撤县设市,2015年仍为县)将“发展全民慈善事业,推进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列入政府15件民生实事工程。时任县委书记陆卫东在慈善总会的一份报告中批示:“希望以全县慈善大会为契机,强化慈善宣传,促进大众慈善、全民慈善,努力实现慈善网络、善款募集、扶危济困全覆盖。”随后,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慈善工作的意见》。县慈善总会会同县民政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居慈善组织建设的意见》,强调了村居慈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规定了工作站的组织设置、工作职能和运作机制。征得县委、县政府领导同意,明确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慈善工作站站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站长,配备一名兼职慈善协理员。至2024年,全市236个村居(社区)全都建立了慈善工作站,年募集善款1500-1700万元。
基金总量突破1.6亿元
众所周知,慈善工作站的建立关键是要能够募捐到慈善资金,否则,工作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海安市村居(社区)慈善基金总量已达1.63亿元。每个村居平均基金69万元。其中基金结余超过200万元的1个谭港村207万元;在10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的17个,在6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的村居144个;在55万元至60万元之间的村居35个;55万元以下的39个,最少的也超过30万元。
2024年,海安市村居(社区)慈善捐赠收入1529.5万元。捐赠收入每个村居平均为6.48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33个,6.5万元至10万元的68个;4万元至6.5万元的68个;4万元以下的38个。
年救助额1200余万元
随着慈善资金积累的增加,海安市村居(社区)慈善救助能力也逐年增加,2015-2019年,年救助款只有500-800万元,2020年,年救助额近1000万元,2021-2024年,年救助款达到1200万元。
2024年,海安市村居(社区)慈善救助款1217.86万元,每个村居平均5.16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9个,5万元至10万元的83个,5万元以下的144个。
村居(社区)慈善工作站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慈善,是慈善之根,离老百姓最近。通过家门口的慈善救助,群众深切感受到慈善得来的温暖。海安市慈善总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做好村居慈善工作,更好地解决“政策不能,市场不灵”的空白带问题,激发公众的慈善意识和参与热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慈善的温暖与力量。海安村居慈善工作站架起了社会与困难村民的桥梁。村居慈善取之于民,取信于民,用之于邻、用之于友、用之于己,具有强大的亲和力与生命力。海安村居慈善工作站的成功做法得到各大媒体关注,《慈善公益报》《江苏慈善》、新华社客户端、央广网、《新华日报》“交汇点”、《南通日报》《江海晚报》等新闻媒体都曾予以报道并推广。2023年9月,海安市“小站大爱”救助项目被南通市人民政府授予“慈善奖”。(程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