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典型 > 爱心个人 >

她让慈善成为这座城市的最美姿势

她让慈善成为这座城市的最美姿势

    江苏省海安高新区星海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梅华今年47岁,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像个温婉的南方女子。2015年,就是她让社区成为全县村居慈善工作站的示范点。从此,村居慈善事业犹如星火燎原,在海安县迅速推广普及。
“我们可以做得好,也可以做得更好”
    一座精神文明向上的城市,离不开物质发展的基石,更离不开爱心和善举的厚植。
    每一次走访,面对孤寡老人辛酸的泪水、重症病人渴望的眼神、贫困孩子求助的目光,张梅华就有一种莫名的沉重和一股强大的责任感涌向心头。她常说,为了这些贫困的人群,我们可以做得好,也可以做得更好,应该让他们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呵护。
    没有先例,在探索中前进,摸着石头过河。搭建框架,建立组织、编制章程,形成机制,白天正常工作、夜里加班加点,她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只因心中有责担当。
    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一个小区一个小区跑,一幢楼房一幢楼房爬,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问,不知爬了多少层楼,问了多少个住户,终于问遍了社区5181户居民,在全县率先建起了内容翔实的居民家庭档案和困难居民档案。
她,组织辖区党员群众,先后召开党员议事会、居民代表会,发放公开信,举办慈善晚会,播放宣传短片,利用微信群、QQ群传递爱的倡议,大力宣传社区慈善的目的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落地生根、蔚然成风。
    她,主动挑起重担,按照管理网格划分责任区,起早带晚深入驻区企事业单位、经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居民家中宣传募捐,一家一户地做工作, 5块钱不嫌少,1万元不嫌多,家家量力而行,人人奉献爱心,众人拾柴火焰高。两年多来,在张梅华的带动和努力下,星海社区共募集善款393304元。社区慈善工作站迅速发展壮大,为社区困难群体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苦,我也心甘情愿”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慈善,让困难家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让重病患者扬起了生活的风帆,让贫困孤儿重新有了梦想和希望,即使辛苦、疲惫,张梅华也心甘情愿。
    她叫卢佩兰,家住海安县城丽都嘉园,是个低保户,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复发,需住院动手术治疗,面对高昂的手术费,她一度想放弃治疗,张梅华主动上门做工作,在自己带头捐款的情况下,号召全体居民共同献出爱心,并在社区显要位置张贴了《献爱心捐款倡议书》,仅两天时间,就收到捐款1万5千多元,慈善点燃了卢佩兰的生命之灯。
    她叫徐网珠,家住海安县原新桥八组,儿子二十多岁遭遇车祸身亡,夫妇俩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中年丧子的打击,让她有些精神失常,家庭生活陷入困顿。张梅华帮她申请了农村低保和贫困母亲补助,每年春节和开学前,还会自费给她女儿买上新衣服和学习用品,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她叫张凤英,年近百岁,常年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儿子女儿相继去世,生活非常困难。张梅华很是挂念这个老人,把她列为重点救助对象,在定期送去慰问金的同时,还帮她剪指甲、洗锅刷碗、打扫卫生,她总是对老人说,以后您就把我当成您的女儿,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我一定随喊随到。
“送人好话一箩筐,不如饥时一碗饭”
    仔细数来,张梅华在社区“当家人”的岗位上已经度过快十六个春秋了。她常说,“送人好话一箩筐,不如饥时一碗饭”,她内心的坚守,她外化于行的善良,深深地影响着社区居民。
    他叫涂建,在外经商,听说社区成立慈善工作站后,主动回来向社区捐款5000元;他们是褚国云夫妻,曾是下岗工人,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超市,社区慈善工作站成立时主动捐款1000元;她是钱宝美,平时靠卖蚕豆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在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募捐时,二话不说,从兜里掏出了十张十元当天卖蚕豆的钱,放进了慈善捐款箱……
    慈善是一个城市特有的人文基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我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共同投身于慈善事业,让小爱汇成大爱,让社区更加充满温情,也使海安成为慈善之城、和谐之城和幸福之城。”张梅华这样说道。(张贵才)

 
扫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扫二维码捐赠爱心款 扫二维码关注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