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36年的爱心支教接力
一场跨越36年的爱心支教接力
从1988年起,11批、300多位海安教师先后奔赴云南省宁蒗县支援当地教育事业。他们响应号召,跨越八千里路,立足三尺讲台,在全国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成功走出“扶贫必扶智”的支教扶贫之路。
今年6月,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海安班”高三学生迎来高考,孩子们能否取得好成绩牵挂着海安实验中学物理教师许波华的心。作为第10批支教团的一员,他曾和“海安班”的孩子们度过了难忘的时光。他通过视频电话送上了考前祝福,“高考不需要紧张,我相信我们的同学最终一定会取得非常满意的成绩”。
云南宁蒗四面环山,资源匮乏却有满山木材。1988年,一份“木材换人才”合作协定,开启了海安与宁蒗跨世纪的缘分。当年秋天,首批35名海安教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到这个云南教育最贫瘠的山谷里。开学前首次摸底考试,初二、初三4个班均分都不及格。然而第二年由海安教师“集体承包”的两个毕业班,不仅奇迹般地摘取丽江地区中考桂冠,而且区域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第一名全出自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其后,由海安教师执教的高中部,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保持丽江地区领先。海安宁蒗支教团第一任领队梅德润回忆说,刚去时困难很多,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别大,还有饮水的问题,后来教室、宿舍、食堂都建起来了。“5年支教经历,我不后悔很高兴,也很欣慰”
36年来,海安教师为宁蒗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3万名,输送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许多毕业生学成归乡奋战在宁蒗行政、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等各条战线上。
为了改变这些宁蒗孩子的命运,支教团群体的付出常人难以想象。2001年,海安教师蒋蓉和爱人丁爱军携手远赴小凉山,直到2016年才回家,成为在当地坚守时间最长的海安教师。当初,蒋蓉离开海安时女儿才5岁,支教5轮15年后回来时,女儿已长成大姑娘。蒋蓉表示,每一轮支教完,要选择继续留下还是回家的时候,眼前就浮现出宁蒗孩子依依不舍的样子。
“我们不忍心这么离开他们”。三十六载不变承诺,三十六载无悔接力。在一批又一批海安教师的接力奋斗下,宁蒗从一个教育弱县一跃成为丽江地区乃至云南省的教育强县。海安宁蒗支教团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作为一名支教教师代表,海安宁蒗支教团首届“海安班”班主任李忠东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是教育是要讲情怀的。跨越八千里路,坚守三十六年。两地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作为,支教教师舍小家,为大家没有情怀是做不下来的,教育是要求开拓的。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要跟活生生的人贴近,要与时代相对接,否则再先进的教育也会水土不服、没有生机,教育是要讲究担当的,教育是个大工程,每个教育人都要有“舍我其谁”的魄力。
去撑起一方晴空,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大先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联合社会主流媒体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40年那些闪亮的名字”全媒体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先进教师典型,营造全社会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张贵才 海教萱)